說到喝酒,我的“次”是在三十年前的五臺山上。
那天晚上,只記得翠綠瓶中蜂蜜般甜蜜的藥香,猶如美女蛇引誘亞當夏娃偷吃禁果,不知不覺讓我步入微醺、越過酩酊、跌進無窮盡的翱翔……如同“洞房花燭夜”般尚不知酒為何物時就徹底醉了,留下翻江倒海翻天覆地般美好而痛苦的回味……那便是這輩子都無法忘懷的“竹葉青”記憶。
酒,其實是有生命的,它貯存在陶壇當中需要呼吸。
做不好的酒是水酒,做過了的酒是酒醋。而恰到好處的酒,應該是有水但沒有水味、有酸但沒有醋味。你對它好與壞,它是有感知的。
酒是率真的,酒是通靈的,酒是感性的。一杯老酒,它可以讓你在寂寥中助長寂寥、在興奮時助長興奮、在憂郁的季節(jié)助長憂郁……人說酒性即人性是也。
喝酒其實是一種感覺,是一種“形式主義”。講求視覺晶亮透明,嗅覺愉悅舒暢,觸覺柔爽順滑,味覺細膩協調,聽覺清泠悅耳,感覺醇厚綿長??傮w上,好酒是不嗆鼻不辣嘴不刺喉不上頭,醉得慢醒得快。不喝酒是醒,喝進嘴是醇,喝得高興是酣,恰到好處是醺,喝得上癮是酗,不能再喝了是醉。喝啥酒、跟誰喝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那份“感覺”。
筆者浸淫酒行業(yè)多年,對“酒逢知己千杯少,話不投機半句多”體味頗深,對喝酒之人更是感觸良多——
喝酒之人是率性的,老友相逢即便喝得爛醉也還是要“會須一飲三百杯”;喝酒之人是張揚的,“人生得意須盡歡,莫使金樽空對月”;喝酒之人也是寂寞的,“古來圣賢皆寂寞,惟有飲者留其名”;喝酒之人還是有才的,“一杯未盡詩已成,頌詩向天天亦驚”。
總之,喝酒之人可交!
但是酒該怎么喝,還是有講究的。
酒是一匹需要韁繩的野馬,適量飲之則溫順乖巧其樂融融,多加一點則開始自燃加溫,樂者更樂悲者更悲。再加之,則開始脫韁狂奔,樂極生悲否極泰來,平日的和諧打破,舊時的積怨爆發(fā),夸張的言行有過之而無不及,常常鬧得個頭破血流、追悔莫及……
所以,適量喝酒養(yǎng)生、養(yǎng)身、養(yǎng)心、養(yǎng)性,過量喝酒則傷身、傷心、傷感情、傷和睦、傷性情。
常有人問:究竟喝什么酒好?什么時候喝、喝多少為好?喝到何種狀態(tài)最佳?
答案是:只要適量喝,什么酒都可以,發(fā)酵酒更好,葡萄酒;酉時,即下午5~7時是最佳飲酒時間;一般來講,烈酒按一公斤體重喝一克、葡萄酒一瓶分兩天喝完比較符合人體科學;酒喝到微醺時進入最佳狀態(tài),千萬不能喝醉;如果實在擔心醉酒,可以邊喝酒邊飲常溫白開水。
一個人,伴隨年歲的增長,講話的語氣會越來越圓滑。“酒里有乾坤,壺中日月長”,就像一壺經年老酒,沒有了新酒的刺鼻,也少了張揚的香氣,卻多了醇厚的口感,留下了裊裊的余味,這就是酒與水的締合、酸與酯的平衡……
我常常勸告朋友:喝多了真的別亂說話。不說不錯,少說少錯,多說多錯。喝多了膽子大,說話聲音大,動作也夸張,做事常走極端,得罪了人也不知道,有時還會做出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憾事。年輕時喝酒,“少年不識愁滋味,為賦新詞強作愁”,少不更事也就罷了;如果年老了依然不懂“少而寡欲顏常好,老不求官夢自閑”,那便是自尋煩惱了。
常言道,人有人品,酒有酒德。有品位的喝酒人,是可以喝出境界、喝出升華來的,它可以讓我們在身心愉悅當中遙想魏晉風骨、竹林七賢,遙想酒神狄俄尼索斯及其可貴的平民精神,以及它背后蘊藏著的自由民主平等普世價值……
酒是人生的港灣,是避風港,也是麻醉人生的武器。酒不分好壞對平民對貴族是醺是醉一視同仁,酒到微醺不分貴賤不分等級一概平等與自由。在微醺的世界里,沒有人間的爾虞我詐,人們可以快樂地徜徉在率真的伊甸園中......
(自:《中外酒業(yè).消費指南》創(chuàng)刊號 文/朱思旭)